Monday, October 1, 2007

炒港股 我们先来热热身 

  炒港股 我们先来热热身  
  两地市场差异化,香港投资专家认为,内地投资者须补课认识香港股市的显规则与潜规则  
  
  "港股直通车"开通在即,出海捕鱼,如果没有武装好头脑,则很有可能颗粒无收。已研究香港资本市场20年的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学系副教授麦萃才,是香港投资者教育领域的专家。他认为内地投资者必须了解香港股市的显规则与潜规则。对于两地市场的规则差别,麦萃才也给予了详细的解说与投资建议。  
  
  如果内地投资者来香港的投资目的是投机性的,就必须补课,了解香港市场上的所有衍生工具以及他们与股市的关系。
  
  香港不设涨跌停板,香港的散户早已身经百战,见证过很多股票尤其是低价股一天狂跌90%的例子。对于习惯于内地10%涨跌停板保护的股民来说,是必须要适应的压力。
  
  香港的汇丰控股,市盈率只有十几倍,与内地的银行相比是非常便宜的,但汇丰控股在全球都有业务,应把它与国际性的银行,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相比才有意义。如果投资者不明白这个规则而贪便宜,就很容易犯错。
  
  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来香港投资股票,必须关注全球的资金流向,必须关注国际性股市的新闻,因为香港面对的是一个全球的投资环境,且资金流通量非常大。
  ――麦萃才  
  
  不设单日涨跌幅限制
  ●香港某只股一天狂跌90%并不鲜见,习惯于内地10%的单日涨跌幅保护的股民是必须要适应的压力。  
  
  香港有很多金融工具,可以炒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还有认股权证、牛熊证等等。这也使市场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影响很多数据的意义。比如说,香港联交所每天都有公布做空成交量(香港称卖空成交量),而中国移动、汇丰控股常位居这个成交排行榜的榜首,但这些数据未必说明市场一定看淡这两个股票,而是由于投资机构发行了大量的中国移动和汇丰控股的认沽权证(即看跌的权证),为了对冲风险,发行人自己也须去做空,所以使做空的成交量变大了。
  "如果内地投资者来香港的投资目的是投机性的,就必须补课,了解香港市场上的所有衍生工具以及它们与股市的关系。"麦萃才如是说。他建议内地投资者一开始不要全副身家、雄心万丈地投入香港股市,而应先用小部分资金尝试较好。
  香港不设涨跌停板,其目的也是有利于市场价格的发现,香港的散户早已身经百战,见证过很多股票尤其是低价股一天狂跌90%的例子。同样的股票,香港市场的波幅会比内地高很多。对于习惯于内地10%涨跌停板保护的股民来说,是必须要适应的压力。  
  
  短线投资"即日鲜"
  ●只要账户上有现金,是可以当日买入或卖出股票。这种短线投资在内地则不允许。  
  
  香港的交易结算采用T+2制度。不管投资者是买进还是卖出股票,相关的款项都是在交易日后的两个营业日之内到账。
  据麦萃才介绍,T+2的规定是为了便利与香港有时差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交易,沿袭至今。不过目前香港的经纪商也有变通做法,即如果你卖了股票,原则上款项要隔两天才能到账,但如果你想再买进股票,经纪商可能允许你以应收的款项来预支付。当然这也取决于经纪商与客户的关系与经纪商的风险管理制度而有所不同。并且并不确定"港股直通车"是否允许如此。
  麦萃才说,只要客户的证券账户有净现金额,香港的经纪商也可能允许客户用上述的方式来炒"即日鲜",即在同一日内买入及卖出股票。这种短线投资在香港是允许的,但在内地则不允许。
  典型的即日鲜炒家会尝试乘着股价的走势购入股票,然后在股价转势前沽出。他们往往在同一日内,来回买卖多次及甚少持隔夜仓,以减低市场风险。因即日买卖经常以保证金方式(俗称"�展")进行,借杠杆效应赚取较大利润,但也承受较大风险。  
  
  "做空"机制被允许
  ●如预期某只股票会下跌,可向券商借入股份来卖出,然后在较低价购回同样数量的该股,从中赚取一卖一买之间的差价。内地不允许这样做。  
  
  香港股市有"做空"机制,简单来说,即预期某只股票的股价将会下跌,投资者可通过合法的手段借入股份来卖出,然后在较低价位购回同一只股票,从中赚取一卖一买之间的差价。这种机制使市场价格的发现更有效率,即可以使股价快速地回归其合理价值,换言之,对于炒客而言,价格调整的压力也会加大。
  内地并不允许"做空",目前也尚不确定内地投资者能否参与香港市场的"做空",但麦萃才认为不被允许的可能性极大,其依据是即使在香港,银行出于审慎通常也不会借股票给客户"做空",一般只有外资证券公司会提供这项服务,香港本地的证券公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也有提供,但普通散户很少能从证券行借到股票"做空",即使能借,有的可能都要支付高达20%-30%的费用。另外,"做空"需要保证金监管,会给内地监管部门带来很大挑战。  
  
  股市估值机构主导
  ●香港股市70%是机构投资者,散户只占30%。  
  
  香港股市目前估值规则由机构主导。根据香港证监会去年的调查,香港股市有70%是机构投资者,散户只占30%。这些机构管理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在香港,80%的基金是离岸基金,即他们管理的大部资金都是来自国外。港股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只占一定比例。如果市场对某只股票的估值超过基金经理的估值标准,那么机构就会套现出来,将资金投向其他上升潜力更高的市场。
  机构在决定投资时,往往受制于全球投资环境、全球股市的变化。例如香港股市在早前几周暴跌,并非因为香港上市公司盈利因素有变,而是由于美国次按危机的影响,欧美机构为了确保本国的业务,而选择从获利较好的亚洲市场上套现。
  因此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来香港投资股票,必须关注全球的资金流向,必须关注国际性股市的新闻,因为香港面对的是一个全球的投资环境,且资金流通量非常大。  
  
  市盈率比较放眼全球
  ●注意一个基本规则:国际性的机构要与全球性的同类别相较,而不是与内地的比较。  
  
  正因为这样,在香港看股票的市盈率与市净率,要注意一个基本的规则:国际性的机构要与全球性的同类别机构比较,而不是与内地的机构比较。如香港的汇丰控股,市盈率只有十几倍,与内地的银行相比是非常便宜的,但汇丰控股在全球都有业务,应把它与国际性的银行,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相比才有意义。事实上,后两者的市盈率也同样只有十几倍。如果投资者不明白这个规则而贪便宜,就很容易犯错。
  不过,麦萃才认为,如果内地资金每天都能流入500亿-600亿元,就会使市场的供求关系改变,从而使散户主导市场,规则也会随之而变。  
  
  硬件障碍不可小觑
  ●中转系统可能影响交易指令接收,让利益受损。  
  
  在内地炒港股,一般是通过互联网下单,但由于须经过内地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连接到香港的经纪商电脑系统,再连接到港交所的交易系统,这可能会使交易指令的接收效率受损。
  就交易系统而言,由于内地是后来者,反而采用的系统会比香港的更为先进,香港的交易系统经过多年的改善,服务水平与内地看齐,一般情况下不会有故障,但投资者仍要有心理准备,交易可能会因香港系统的原因、系统中转的原因,或是内地互联网服务的质素而出现时差。
  内地投资者另一个下单的渠道是电话下单,但是在香港,电话下单经常会出现电话打不通的情况。而内地投资者如采用这种方式,须经过中介机构的中转,当交易量大时,人工处理会比较耗时,下单时间就会比想象中要长。
  (曹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