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银行有惯性

人有惯性,如喜欢每天都是吃同一间餐厅的常餐、坐车时也是拣同一个座位。不过,他们偏又喜欢选择要够多,所以要改变他们的惯性,又要兼顾各方喜好时,就要讲技巧。像汇丰银行提出在柜员机提款下限从100元增至300元一样,无疑近年银行积极推动自动化、像存款、入票等均无需在柜位进行,但今次明明是因为利用柜员机进行缴帐、转帐等交易令轮候时间拖长,该银行却只从提款着眼,难怪连消委会也炮轰一边减分行,一边提倡电子化,但柜员机却设限制,与原来构思相违背。

过去政府欲推出某些新改变,都会先向传媒放出汽球,探测外界反应,若反弹力度不大便可逐步推行,当大家习惯了,也就不觉有问题,但汇丰今次在柜员机贴上通知便算的策略,确有点改善必要,因为今日市场比以前成熟,资讯和意见传递快速,只要负面意见涌现,站出来解释的效果随即减弱,反映企业传讯部的功能不容忽视。

�中怡不明白,为何银行不采取先放风,如向外公布考虑提高提款金额,但同时会照顾各方需要,甚至先从金融区开始推行,然后逐步扩展的传统策略呢?况且今日人人用八达通支付日常小额交易,真的要提款,恐怕拿一、二百元的相应已减少,况且通胀来临,「碴!」一声,手上的红衫鱼便被蒸发掉,银包多袋点钱实属正常。

其实�中怡近来从两件事中,觉得银行确需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有朋友日前话,银行保险箱服务将到期,正考虑停用该服务,但银行竟要事先「书面通知」,否则自动续期,大力推动电子服务的银行,还硬要用书信往来。

记得以往保险箱服务大受欢迎,「waiting list」长长一张,朋友话即使年费加至逾500元,也不算昂贵,但保险箱提供的摆放空间,的确与现今需求有别,加上曾经发生客户未取回物品前,保险箱已被弃置的乌龙事件,令保险箱服务吸引力光茫渐退。原来朋友考虑在家中添置夹万,只需花费数千元,更毋须年年付费,甚至可安排在周日,即海外佣工放假的日子才送货,增加保安程度。他笑言,日后太太想随时欣赏自己的珍藏也方便得多。

第二件事,则与保险界朋友有关。他说往银行排队,纯粹兑换人民币,岂料柜位服务员话需处理某些文件,竟安排理财顾问与他见面,对方一开口就不停提出一项月供储蓄计划,声称月供多少,数年后可拿回多少等等。保险界朋友闻言,已知对方技巧未成熟,故只抛一句:「即系保险啦!」朋友指,简单而言,购买保险需先作「fact finding」,即了解客户财务状况及未来目标等,然后度身制定合适保险计划,而非纯粹硬销一个无法随时提款的储蓄计划便可蒙混过关。
(12月12日刊于《am73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