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泡沫 陆羽仁

2007/12/13
美国联储局及其他四家中央银行推出联手救市计划,变相注资入银行体系,以缓解银行间的借贷危机。消息一出曾推高道指270多点,不过之后美股回软,收市只升41点,坐住过山车上落。

今次美国联储局和欧洲央行等央行出招,主要针对银行同业市场信心不足的问题,近期欧洲银行同业拆息长期高企,银行不是无钱,而是互不信任,不知借贷对手受次按危机影响多深,怕借了钱对手执笠收唔番,有钱的银行都唔想借钱出街,搞到银行同业间的银根已很紧张,同业拆息高企,再进一步幅射出去,企业好难借钱,商业票据市场大受影响。

如今联储局等的救市措施,主要不是针对隔夜钱,而是大约一个月左右的中期贷款,方法是由这些央行定期拍卖例如28日期的贷款,等如银行怕风险唔想借钱俾其他银行,就等央行来借出去。其实联储局已连番减了银行向它借钱的贴现率,但银行向它借钱的动机还不够强,透过这种定期拍卖贷款的形式,就等如一定有固定金额的钱流向市场,银行只要付合理利息,不用担心借唔到钱。而联储局就冒上了这些银行可能不能还债的风险。不过现实上银行爆煲,主要是周转问题,央行走出来提供周转资金,银行应该不会爆煲。

联储局话这个计划上周已和其他央行倾好,并不是见到减息后美股大跌才想出来,只是等欧洲开市才公布,所以才没有在减息时一并公布。不过由于次按危机未过,银行股表现仍差,花旗就跌了4点几巴仙,我们仍在风眼中,并不是雨过天青,风平浪静,正如金管局任总所讲,金融市场仍然波动也。

网友Coco问起一个问题,值得一再研究,他说:「对不起!那边的网友提醒我;今年4月你就说了国内是小泡沫.7月调整以后,你说国内已经没泡沫了.也许我每天阅读太多各家各派的文章,所以有时候会记不清楚谁说过什么了.」

陆羽仁天天评论股市,或许有些话讲得不清楚,惹起大家误会,先行请罪。上证综指6000点时有泡沫,今天5100点也有泡沫,这样不会含糊。我想大家先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股市的泡沫?甚至拉阔一点,什么是资本市场的泡沫?我想泡沫的本义是投资产品的市值,脱离了它的基本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基本因素是它的经济增长,通常以GDP增长来代表,一只股票的基本因素是它的盈利,通常以市盈率来表述,一个房产的基本因素是它的租金收益,通常以租金收益率为表述。你问我一幅名画的基本因素是什么,我暂时未答到你,或许如黄金一样,除了它的抽象欣赏价值外,它们有相对于其他资产的相对值。

香港是成熟经济,股票高于20倍市盈率,已有泡沫;房地产租金收益率低于3厘,亦有泡沫,举一个例,有间山顶house3000�,4万元一�,楼价1.2亿,租金240万一年,租金收益率2厘,我觉得有泡,若升到6万元一�,楼价1.8亿,租金加唔到,租金收益率1.3厘,泡沫更大,若租金维持不变,以直式计算,要76.9年才会收回买入价成本,大部份人等到死都收唔番本,当然,你可以有租金不断上升的憧憬。

讲番股票,我主要睇基本因素,就是公司的盈利及其增长,其次亦看股价上升的速度。睇市盈率较易理解,若盈利增长速度快,可以忍受高一点的市盈率,所以高增长国家的股票,略多于30倍市盈率都尚在可接受范围,但高于此数,泡沫开始涌现。另一个因素是股价上升的速度,若股价上升过速,就是那个斟酒理论,斟得太急,自然起泡,好像月前阿Ray在恒指急升穿30000点时问我点睇,我就话个几月内从低位19380点起计,升�10000点以上,单讲速度,升得�急都起泡,好难唔调整,否则过多一个月咪要升到40000点?升得急是一过辅助因素,帮我们留意到泡沫的涌现。

大陆股市现价约40多倍的市盈率,很难说它没有泡沫。大陆股市4月时急升穿4000点,5月回落到大约3500点,之后到7月回升,升番穿4000点,之后反覆向上。恐怕Coco的朋友记错了,我无话「7月调整后国内已经无泡沫了」,不过在答问题时应该有答过调整后见大陆股市回升,可以买吓。或许我应该得更清楚,应该可以「投机性吸纳」。从价值投资者的角度,内地股市升穿4000点,开始起泡,市盈率30多倍,开始好难拣得落手。但从投机者的角度,大陆股市在5月调整后,到7月再升穿前一次高位4000点,摆明是一个炒上格局,所以咪可以「投机吸纳」。

我讲港股也是一样,今年2月升穿21000点、7月升穿23000点、10月升穿30000点,我都讲过愈炒愈贵,提示大家唔好追,但调整过后,我又会话唔怕买吓,我讲「买吓」,主要是「投机吸纳」,追入要守止蚀。其实我对港股的基本价值睇法没有变,升穿23000点之后,逐步起泡,开始偏离基本价值,「投资的我无乜货拣得落手」这句话,我估自己都讲�几十次了。

股市有泡,泡沫最长可以涌两三年,在泡沫中感觉会十分愉快,不过泡沫爆破后又极其痛苦,分清楚自己投资抑或投机,定清楚买股的策略,是控制风险的最佳方法。投机炒股,只能贵买贵卖,较难长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