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狂沽港股“海中之都” 如此减持理不理性?

2007年11月29日 财华社 罗绮萍
  淡马锡控股英文名为「Temasek」,是新加坡的旧称,意为「海中之都」,这个海中之都近期令港股翻起巨浪,接连沽售套现近100亿元。

  笔者第一次注意这个名字是在2004年10月,当时前国务院总理李鹏之女李小琳掌舵的中国电力国际(2380-HK)在香港招股,基础投资者名单中便出现这个冷门名字。

  同月笔者获邀到新加坡参加「环球企都」会议,适逢这家为新加坡管理国有资产的投资公司,30年来首次公布年报及帐目,主席丹那巴南又强调日后要加强投资中国及印度,自此淡马锡便成为笔者重点关注对象。

  淡马锡隶属新加坡财政部,管理部分国家储备,为财政部全资拥有,作为豁免私人公司,不必像上市公司一样对外公开业绩或年报,以往只需将年报交予财政部和董事部成员等少数人。淡马锡首份公开的账本很简单,很多环节仍遮遮掩掩,例如在投资组合地区分布一栏上,把中国内地、台湾及韩国合并计算,截至2004 年3月底止占资产6%,以当时公布的900亿新元资产计算(4860亿港元),约值54亿新元(292亿港元)。

  时至今日,淡马锡最近公布截止2007年3月底止年报,总资产已增加82%至1640亿新元,在中国内地、台湾及韩国的投资占比,已增至24%,即约394亿新元(2125亿港元),当中估计大部分投资中国的公司,如果以今日的市值计算,这部分的占比会更大。

  香港是公开、公平及流通量大的市场,有买自然有卖,所以淡马锡近日狂沽港股,特别是中资股,笔者一点不奇怪。该公司近日连番减持绿城中国(3900- HK)、中远控股(1919-HK)、中国银行(3988-HK)和建设银行(0939-HK),合共套现约100亿元。昨天渣打银行(2800-HK) 有900万股旧股在市场配售,套现约24亿港元,卖家也很可能是淡马锡。

  笔者同意港股近期升得太急,需要整固,所以淡马锡的减持行动是理性的,如果按照其过往习惯,淡马锡是长线投资者,对于一个市场的投资更是长期的,不会短期撤退,只会在高位减磅,或者择优换马,以免单一市场或单一股票占比过大。笔者粗略计算一下淡马锡现时仍然持有的中资股,市值已高达1500亿港元,这还未加上该公司在中国其它非上市投资,要令投资组合更优化均衡,减持手上中资股是必然选择。

  淡马锡投资回报最丰厚的,是在企业上市前以策略投资者身分入股,代价是禁售期较长,建行及中行便是明显例子,笔者估计淡马锡套现用作找寻增长更大的投资机会。淡马锡自2004年10月开始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笔者在一些中部省份的招商活动也经常见到淡马锡的代表,特别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点名要加大投入的成都和西安,更是淡马锡寻宝之地。

  中国投资公司成立前后,大家一直将之与淡马锡相提并论,因为两家都是主权基金公司。笔者对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及总经理高西庆寄予同情,因为中投公司的先天条件,与淡马锡相距甚远。

  投资公司最重要的是话语权和人才,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强势领导下,淡马锡的投资方向在政府内部及公众舆论中都极少受到争议,自1974年成立以来,一直以投资新加坡本土为主,多年每年回报率低至3%也没有受到多大质疑;直至2004年新加坡政府同意改变策略,改为可以投资海外,这个主权基金凭藉 30年的投资经验,在中国及印度两个经济发动机之间游走,争取更佳回报率,截至2007年3月年度,一年回报率以市值计达27%。

  反观中投公司「里外不是人」,迄今的两笔投资都受到非议,投资美国黑石集团(又译百仕通,Black Stone)被批评「肥水流向别人田」,买中国中铁H股又被指没有真正走出去。高西庆还要思量如何保证这2000亿美元,如何保证有约7%的回报率。

  淡马锡主席丹那巴南1976年便加入政府,曾任新加坡外交部长、文化部长、社会发展部长、国家发展部长和贸工部长,深得前总理李光耀信任,在政坛地位崇高;总裁何晶是李光耀的媳妇、现任总理李显龙的妻子,在美国斯丹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曾任新加坡技术公司担任CEO,具备国际管理经验及政坛中独特地位,这较同样有丰富国际经验,但在中国政坛中经常受到保守势力压制的高西庆优胜。

  更重要的新加坡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并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当地可以很容易便招聘到国际级的人才,政府部门的薪酬标准当然较国际投资银行为低,但相距不是太远,在中国要找到中英文俱佳、熟悉国际市场、愿意接受「国企待遇」的人才,谈何容易,即使找到热血报国青年和中年,也担心随时被跨国企业挖走。

No comments: